一、申报核心要素速查(含政策依据 / 平台 / 截止时间)
在政策依据方面,本次申报主要依据《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 (2025-2027 年)》与《绿色工厂梯度培育及管理暂行办法》,相关搜索关键词可标注为 “绿色工厂政策依据 2025 双碳政策”。申报主体分为两类,新申报主体为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工业企业与工业园区,复核主体则是现有国家级绿色工厂与绿色工业园区。
申报需遵循两大原则
一是企业或园区自愿申报并自主承担材料真实性责任
二是省级工信部门按照 “优中选优、宁缺毋滥” 的标准筛选推荐,这部分可对应 “绿色工厂申报原则 省级审核标准” 等搜索关键词。截止时间需重点关注,省级工信部门需在 2025 年 11 月 7 日前通过指定平台完成报送,企业与园区需提前准备材料并预留省级审核时间。
申报需通过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管理平台进行,平台内包含政策解读文档与填报操作视频,可辅助完成材料准备,搜索时可使用 “绿色工厂申报平台 工业节能管理平台入口” 等关键词。材料要求上,今年无需提交第三方评价报告,只需自主填报申报表并上传佐证材料。
二、2025 申报四大核心变化(直接影响通过率)
1. 流程简化:全面取消第三方评价报告
往年申报需委托第三方机构出具评价报告,不仅耗时且增加成本,2025 年则明确改为企业 / 园区自主填报。申报主体登录申报平台后,可直接按指引完成申报表填写,并上传能耗数据、改造项目证明等佐证材料,平台还提供填报视频教程进一步降低门槛。这一变化可缩短申报周期 30% 以上。
2. 行业倾斜:聚焦 8 大类 53 个重点行业
本次申报明确向高耗能高排放领域倾斜,重点行业需按行业专属标准开展自评价,非重点行业则按《绿色工厂评价通则》申报。其中核心的 8 大类 53 个细分行业具体包括:钢铁行业的长流程钢铁、短流程钢铁、焦化;石化化工行业的煤制烯烃、烧碱、黄磷、轮胎;有色行业的电解铝、工业硅、氧化铝;建材行业的水泥、平板玻璃、建筑陶瓷;机械行业的风电装备、电机、变压器;轻工行业的造纸、家用电器;纺织行业的印染、化学纤维;电子行业的光伏、锂离子电池、集成电路。
3. 资质管理:动态退出机制落地实施
现有国家级绿色工厂与园区的资质并非终身制,而是实行 “动态退出” 机制。申报主体需登录平台对照新评价要求完成自评价与佐证材料提交,若连续 3 年在全国同类型主体中得分处于后 5%,将被移出国家级名单;若发生数据造假,不仅会直接移出名单,还将面临 3 年禁报的处罚。
4. 审核强化:数据真实性终身追责
省级工信部门在审核过程中,会重点核查指标数据与佐证材料的真实性、准确性,生态环境部也会同步将环境守法情况纳入审核范围,例如企业或园区需无重大污染事件记录。申报主体需出具环境守法承诺书,确保提交的每一项数据都可追溯、可验证。
三、评价指标深度拆解(5 大维度 + 权重 + 评分技巧)
绿色工厂与园区评价总分 100 分,涵盖 5 大维度,其中能源低碳化与资源高效化两大维度权重合计 60%,是申报的核心得分项。
1. 能源低碳化(30%)
该维度包含 4 项具体指标,总占 30 分。能源消耗强度占 8 分,需按单位产品或产值综合能耗计算,对标行业先进水平或国家强制性能源消耗限额 1 级水平(属于逆向指标,越接近先进值得分越高),申报时需附上近 3 年能源审计报告作为数据支撑。碳排放强度同样占 8 分,按单位产品或产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,需向行业先进水平靠拢,可优先采用光伏、风电等可再生能源降低排放强度。
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占 8 分,统计企业或园区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,比例越高得分越高,需提供供电合同、发电量报表等佐证材料。能碳管理系统占 6 分,只要系统覆盖能耗查询、碳足迹核算、供应链碳管理等 12 项功能即可获得满分,申报时需提交系统运行截图证明功能完整性。
2. 资源高效化(30%)
此维度同样占 30 分,包含 4 项指标。原材料消耗强度占 8 分,按单位产品或产值主要原材料消耗量计算,需对标行业先进值,申报时需附上 BOM 清单与采购凭证验证数据。取水强度占 8 分,按单位产品或产值取水量计算,需达到行业先进水平或工业用水定额先进值,需提供供水协议作为佐证。
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占 8 分,统计循环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,比例越高得分越高,需提交水质监测报告证明循环用水质量。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占 6 分,需对标行业先进水平,鼓励通过废渣制建材等方式实现固废资源化利用,申报时可附上资源化合作协议增强说服力。
3. 生产洁净化(16%)
该维度总占 16 分,包含 3 项指标。工艺设备先进性占 6 分,要求采用节能、节水、减污的先进技术或设备,需提供设备与国家推荐目录、行业规范的匹配证明。绿色低碳改造投入占 4 分,按近 3 年绿色低碳改造项目投资额占总产值的比例计算,需对标行业先进水平,需提交改造项目合同与投资凭证。
污染物排放强度占 6 分,按单位产品或产值废水、废气排放量计算,需低于行业平均水平,申报时需附上环境监测报告证明排放达标情况。
4. 产品绿色化(16%)
该维度占 16 分,包含 2 项关键指标。绿色设计占 8 分,需按 GB/T24256 标准形成产品绿色设计报告,报告需覆盖原材料选用、生产、包装、废弃处置全流程,证明产品全生命周期环境绩效提升,需提交完整的设计报告作为佐证。
产品碳足迹占 8 分,需按 GB/T24067 标准开展主要产品碳足迹量化工作,并提供完整的碳足迹报告,若未开展此项工作则不得分,申报时需确保报告数据完整、计算方法合规。
5. 用地集约化(8 分)
该维度占 8 分,按单位用地面积产能或产值计算,需对标行业或地方先进水平,土地利用效率越高得分越高。申报时需提供土地确权证明与产值报表,确保用地面积与产能、产值数据匹配,避免因数据不一致影响得分。
四、申报与复核行动指南(含避坑技巧)
1. 新申报主体备战步骤
新申报主体首先需登录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管理平台,根据自身业务范围确认行业归属,并下载对应行业的评价标准或《绿色工厂评价通则》。其次,需梳理近 3 年的能耗数据、排放数据、绿色改造项目资料,针对缺失的佐证材料(如能源审计报告、碳足迹报告)及时补充,确保每一项指标都有数据支撑。
对于属于重点行业的企业,需单独编制行业自评价报告,在报告中明确标注与行业专属标准的符合情况,突出自身在绿色发展方面的优势。最后,需提前 15 天将申报材料提交至省级工信部门进行初审,预留足够的修改时间,避免因材料问题错过申报截止时间。
2. 现有主体复核要点
现有国家级绿色工厂与园区在复核时,需对照 2025 年新评价指标完成自评价,重点更新能碳管理系统功能证明,确保系统覆盖全部要求的功能。若连续两年在评价中得分偏低,需补充绿色改造项目材料,例如新增的节能设备采购合同、固废资源化项目报告等,通过实际项目提升评价得分。
此外,若企业或园区发生名称、地址变更,需提前向省级工信部门报备,提交变更证明材料,避免因信息不一致导致复核不通过。
3. 政策红利与风险提示
从政策红利来看,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或园区后,企业与园区不仅能提升行业竞争力、树立绿色品牌形象,还可享受地方政策扶持,例如税收减免、绿色专项资金补贴、项目优先审批等,对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
从风险角度而言,需严格避免数据造假,一旦被发现造假,不仅会被移出国家级名单,还将面临 3 年禁报的处罚;若发生重大污染事件,也会直接取消资质。同时,现有主体需重视动态退出机制,持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,避免因连续 3 年得分靠后被移出名单。